给力读书网 历史军事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三十一章 命中注定的大人物

第一百三十一章 命中注定的大人物

(快捷键←) [上一章]  [章节目录]  [下一页] (快捷键→)
    之罘湾开港,同舟社鼓励工商的辐射效应,

    再加上近几年共建会在农业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,

    让登州的人口总数、工商规模、耕地面积、平均亩产和上缴税收等数据逐年增加。

    治下安宁,百姓丰足,商贸繁荣,

    有上考之喜,无刑讼之忧。

    在这种地方任职,

    是很多地方官员梦寐以求的“肥缺”和“美差”,

    但知登州事宗泽却开心不起来。

    登州的确治理得很好,

    比他过去二十多年历任的五县治理得还要更好!

    可这份功绩和他本人无关,

    甚至于治下的很多事,他都插不上手。

    他很清楚,在自己掌握的数据之外,

    还有一份更真实,更能反映登州这几年建设与发展巨大成就的真实数据,

    只是,身为一州长官,他却接触不到。

    自从去年底,登州第二将兵围蓬莱演习之后,

    徐泽除了那次登门“恭贺”自己升职外,再无动静。

    但登州官场却在迅速地“沦陷”,

    宗泽越来越感觉自己被所有人孤立起来了。

    各县的县令敷衍他,州衙的胥吏捧着他,就连治下的百姓也在防着他!

    这是宗泽任官以来,从没有过的经历,

    这种被所有人孤立的感觉,格外折磨他的内心。

    宗泽生于北宋嘉佑四年,

    据传,其母刘氏在宗泽出生前曾梦见天空出现猛烈雷电,有光照耀其身。

    天生异象,必有贵人降临——宗泽命中注定是个留名千古的大人物。

    宗家虽然贫苦,却是“耕读传家”的书香门第。

    宗泽幼年时,还要随长兄宗沃下地劳作,

    农闲则在父、祖的教导下读书识字。

    后来,为了躲避瘟疫,

    宗家迁居到交通比较便利,商贸、文化较为发达的廿三里镇。

    在那里,宗泽的视野扩大了,

    耳闻目睹朝廷吏治腐败,国家日乱,逐渐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抱负。

    不到二十岁的宗泽毅然辞家,外出游学,

    历时十余年,就学之地多达数十处。

    他不仅悉心求学,刻苦研读经、典,

    而且,学以致用,深入社会底层,了解民情,

    看清了整顿吏治是解决政治腐败,挽救大宋国运的关键。

    元佑六年,宗泽接连通过发解试和省试后,

    在殿试时,不顾字数限制的规定,洋洋洒洒写了万余言,

    力陈时弊,还批评朝廷轻信吴处厚的诬陷而放逐蔡确,

    认为“朋党之祸自此始”。

    主考官“以其言直,恐忤旨”,

    将宗泽置于“末科”,给以“赐同进士出身”,

    从此,开始了他坎坷不平的仕途。

    连续多任不得升迁,年龄比他仕龄还短的后辈都和其同列了,

    种种羞辱没有击败宗泽,反而让他愈挫愈勇,

    没法进入庙堂,谋得高位,以整治吏治,还朗朗乾坤。

    那就退而求其次,扎根基层,守一县就治一地,

    让治下百姓在自己的治理下,看到大宋的希望。

    但转任登州后,

    就连这个退而求其次的抱负,也逐渐难以实现了。

    这里的一切,都在不断刷新宗泽的“三观”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有抱负有良心的士人,

    其人不惧同僚排挤,不怕朝廷不识,

    哪怕连续二十多年升职无望,五十多岁了还在基层打转,

    被人嘲笑为“四县老令”,他都能忍受,

    唯独不能忍受的,

    是这种被人架起来,只能做“官老爷”的感觉。

    更关键的是,

    就连他一直都很熟悉的百姓,也不买自己的账,

    仿佛,

    没有朝廷和官府的登州,会治理的更好?

    而他一直坚持整治吏治就可以挽救大宋国运的理念,

    在登州快速发展铁的事实面前,就是个笑话!

    整个登州,包括他宗泽在内,

    没有一个官员是称职的!

    所有的官员都在渎职!

    所有的官员都在通贼!

    所有的官员都不讲实话!

    所有的官员都在背叛朝廷!

    可任内考绩,却偏偏能成为大宋所有军州中的上上!

    对一个以“犟”闻名,过了知天命之年,仍初心不改的“老顽固”来说,

    没有什么能比信念的崩塌,更打击人。

    进入六月,

   
(快捷键←) [上一章]  [章节目录]  [下一页] (快捷键→)